一文了解报警管理,18份法规指南横向对比

2024-02-27 14:28:57

近些年关于数据可靠性及计算机化系统管理方面的法规及指南更新速度较快,关于同一主题不同文件由于侧重不同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区别,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在建立相应流程时会出现遗漏重点或是由于参考过多法规导致管理混乱的情况。鉴于此,笔者梳理国内及国际主流市场的18份法规与指南,就不同主题的管理要求进行总结。

法规/指南筛选原则:官方发布、发布时间为近十年、非只针对某一主题的(例如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筛选出这18份也不意味着每一份的每一个要求都要满足,大家应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及产品特性筛选出适用的法规/指南。


上期主题::时间管理


本期主题为:报警管理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越来越广泛使用,企业通常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系统日常使用时产生的数量极其庞大的警报信息,笔者曾经在某个系统中看到100万+的报警信息,而数量甚至不是最严重的部分,更令人头痛的是与温湿度、房间压差、关键工艺参数等等的相关的警报信息,这些往往预示着原辅料及成品的质量缺陷、洁净环境的破坏、无菌保证的失控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故此,作为第二个主题进行整理。


相关内容较多,我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并将管理要点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
内容分类:

Ⅰ、基本原则,计算机化系统应根据需要具有报警功能(系统仅报警需人工记录/系统自动记录),企业应进行报警管理并建立相应管理规程。 

Ⅱ、初级要求,识别阶段:企业应与供应商进行良好沟通,确定该系统可支持报警控制的项目,并确定每条报警信息的含义及对后续流程的影响,进而建立相关文件(例如:报警清单);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确定报警值(例如:警戒限、行动限)并在系统中正确设置;当触发报警时应有相应记录(系统仅报警需人工记录/系统自动记录),由人员根据报警的影响级别进行审核、评估(例如: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对数据可靠性管理的影响、与产品放行/报废/召回的关联)、调查出根本原因后制定CAPA;在运行阶段当报警管理内容发生变化时应依据变更管理流程执行;在进行定期审查时也应考虑报警管理相关的内容。 

Ⅲ、进阶要求,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需开启报警功能(疫苗);试验参与者退出试验时,系统应向研究者发出警报(临床试验);关键报警管理(GDP)。 

Ⅳ、管理细节,当系统中报警信息与审计追踪日志混杂在一起时的管理;对于在操作人员“保存”前便报警数据错误的系统的管理;显示于系统日志而非报警列表或审计追踪中的报警信息的管理;经风险评估后判断为非关键元数据的系统错误日志的管理;BMS中涉及无菌灌装的压差报警;HPLC与LAC/E BOX的连接断开警报。

P.S.以上内容为法规或指南要求,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报警管理有很多细节,在此可分享一些笔者的经验:

1、报警管理中有多项内容需要风险评估作为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是否针对该项内容开启报警使能、报警值(上下限、警戒限、行动限)、报警延迟时长、报警分级。
2、报警分级评估时可酌情考虑以下方面:对CQA/CPP/KPP的影响、对污染控制/无菌保证的影响、对设备关键功能/关键组件的影响、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报警持续时间、报警原因是否找到等。
3、报警延迟时长:可参考过往验证数据及日常积累的相关数据,但是仍建议规定一个合理的延迟上限,避免被不合理的延时掩盖的异常或者偏差。

PP.S.报警管理的其他细节可参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附录 3 温湿度自动监测 (虽然这份是针对温湿度自动监控方面,但是整体原则和思路可以参考)。

18份法规指南横向对比文件


后续我们也会跟随法规及指南进行更新,如果大家有感兴趣的主题,也可以公众号留言回复,我们会根据大家关注热点继续安排文章。